红棕色为主打色的建筑物,大色块的“德威红”铺满正门入口上方的整个山墙,几何拼接而成的大气落地玻璃窗,简约的英伦式风格,无处不彰显着这座学校的“高颜值”。自去年3月起破土动工,建筑面积约1.6万平方米,建设历时17个月。8月14日当日,城市重建将崭新的德威学校二期建筑交到校方手中。
校门口
现代与传统兼济西方和东方并存
此次竣工的苏州德威国际学校(二期)工程,作为德威国际高中项目,被正式命名为苏州工业园区德威联合书院。园区德威联合书院由苏州中学和伦敦德威学院合力打造,主要面向未来去海外高校深造的14至19岁的中国学生,它将成为一座联结中西方教育的桥梁。
走进德威联合书院,简洁的白与纯净的红对比鲜明,凸显出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。“虽然学校主打英伦风,整体色调也给人西式古典的感觉,但从学校的细节设计而观不乏颇具创造力的现代主义呈现。比如,正门二楼玻璃幕墙通过若干矩形几何拼接成组再完成整个墙体的,看似平凡却动了不少脑筋,效果也十分独特。”据项目经理汤海洲介绍,巧妙的设计在德威联合书院里不少见,但几乎每项都是项目组与校方严谨商讨论证的结果。
教学楼走廊
不同于东方人一贯要把楼梯“隐藏”起来的做法,一进德威联合书院,就能看到主大厅宽敞的楼梯,这一方面有利于人员快速分流,另一方面,其贯穿一至三楼、线条大胆流畅的造型,本身也成为楼内一道风景。汤海洲直言:“光这个内嵌楼梯栏杆的设计,我们现场样板前后修改了4次才最终敲定。”
主大厅
中西合璧,不仅仅是学院的办学理念,也不仅局限于校园的建筑风格,更是完完整整地落实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。校方把来自英国的理念带来,项目组则是需要不断地优化设计与现场样板施工来实现预期效果,同时也要保证造价可控。由此中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在德威联合书院中碰撞,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出一朵新的教育之花。
以人文本细致入微
以人为本,在学校建筑领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汤海洲所在的项目组却从头至尾做到了。学校大门口对人行道和车行道进行了分离,所有的人行均需要从两间门卫室之间的走廊通过,只有车辆进出时,主入口大门才会打开。虽然门卫室过廊内外高差大,但坡道的设计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样的高差。师生食堂通过“烟囱式”天窗补充了内部自然采光,而采光井的外部形体则在食堂顶上的屋顶花园提供了造型基础。
食堂
整座校园,最让汤海洲满意的还要属学校的钢结构报告厅。双倍层高的报告厅灵感来自哥特式尖顶教堂式风格,甚至连教堂特有的“玫瑰花窗”都予以保留,步入其中不禁产生身处教堂的错觉。但是钢结构顶部、圆形花窗等设计为建设本身带来了一定难度,项目组不满足于单纯实现效果,更要从工程的角度来考量未来运营、使用的便利性与持久性。“因为报告厅很高,若按照原设计来做,一旦遇到需要检修吊顶的照明灯具,搭架施工的费用将会非常昂贵,我们建议在报告厅的坡屋顶辟出了一条检修道,来取代梯子。”汤海洲谈到,项目组的诸多人性化考虑也获得了校方的高度认可。
报告厅
采访过程中,远远经过校方的外籍管理人员看见项目经理汤海洲和记者,都微笑着挥手致意。然而融洽的合作关系并非一蹴而就,校方力求每个细节都十分完美,甚至一度达到“吹毛求疵”的地步,这项和西方人打交道的工程对汤海洲来说,也是一次特殊的体验。而正是在这样的不断磨合中,建成后的德威联合书院里,每一处都让人赞不绝口,还未竣工就已吸引了区内其他项目方前来“取经”。
9月,这所以追求“卓越的学术水准、优秀的教学质量、清晰的培养目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”为目标的学校将以新的面孔,迎接她的新生,更多学子将会从这里迈出中外学术文化交融的步伐,向更广阔的世界前进。